接著,我們來談談區域經濟體系下的整體商業戰鬥型態。根據調查報導,臺灣、香港、大陸這三角經濟區域版塊,在歷經半世紀的產業競賽角力之後,現階段已經逐漸呈現出個別主軸經濟的大體發展趨勢。其中,臺灣以IT(資訊科技)產業結構奪魁,香港以金融服務佈局掛帥;至於大陸,則因擁有寬廣內需市場地位而取勝。二岸三地的經濟發展,顯然已經各有擅場、分領風騷。然而,能夠形成這樣的個別優勢狀態,區域經濟結構背後的動能因素與企業經營者的群體決策思維,無疑是決定性的關鍵要素。這樣的商業競賽,影響層面所及,不僅僅是表徵個別企業體系的生存良窳,甚至是直接牽動反映出國家整體經濟競爭實力與優勢平台利基的焦點所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既有的獨特區域屬性,截取學習他人成功模式,探索彼此發展優勢與危機處理,將是這場長程經濟戰鬥競賽的最終勝負關鍵。要想勝出奪冠,「知己知彼」絕對是刻不容緩的第一要務。
誠如前述,臺灣企業現階段的發展強項在IT(資訊科技)產業製造,無論委託代工(OEM)或設計代工(ODM)到自有品牌(OBM)的創建銷售,臺灣企業經營體質顯然已經具備國際競爭規格實力,也的的確確深獲外資基金大舉挹注加碼青睞,一舉躍升全球商業舞台。其實,能夠締造這樣的優勢格局,顯然是取決於「截流策略」的充分奏效與克竟全功。因為,代工製造業的結構屬性,本來就是會不斷地順勢流動轉移到勞力密集與工資低廉的未開發國家,以壓低生產成本進而創造產業利潤。然而,臺灣企業歷年來所自行因應發展出來的「截流策略」卻充分地將這樣的屬性能量截堵集中在經營體系佈局之內,透過整體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的緊密連結,自己提前展開跨國佈局卡位,使上游廠商本欲考量移轉的未開發國家都已納入企業經營體系支配範疇內,移轉能量完全集中無從散流,國際訂單當然難脫掌握。換句話說,與其被動地讓國際上游廠商尋找取代者,不如自己先行主動卡位作成完整供應鏈,既可鞏固生產環節的無從取代性,同時增加企業整體海外營收,並且及早培養國際佈局觀察本領,當然算得上是一舉數得的聰明策略。「截流策略」,展現了臺灣企業家經營佈局謀略的預見性格,將產業結構劣勢提前扭轉蓄積成為競爭利基能量,能夠獨領風騷,並非浪得虛名。除此之外,高度縝密的「細節管理」能力,也是持續經年獲勝不敗的關鍵要素。臺灣企業能夠躍登國際商業競爭舞台,管理績效與細節處理的運籌動能,當然必須充分深究遍達企業底層,淬鍊提攜出迅速無比的反應神經,才能在產業爭奪戰上披荊斬棘拔得頭籌。要想「速度」與「品質」兼顧,靠的是企業產出作業鏈上的自我管理能力,從大環扣到小細節的全面檢視修正,持續不綴地精進與研發,不自滿,不停歇,才是急速竄升甩脫競爭對手的不二法寶。企業管理品質的細膩性與效能化,顯然是臺灣企業經營者立足全球商業世界的關鍵籌碼。
至於,以金融服務掛帥的香港企業,在浸淫歷練了半世紀的自由貿易經濟運作型態之後,早已發展具備了成熟完整的國際規格視野投資觀。身為金融產業結構屬性,投資眼光的精闢獨到與否,當然是舉足輕重的企業生存發展關鍵能力。因此,香港金融控股集團與投資銀行很早就習得練就一身觀察區辨出優良企業家的靈敏嗅覺,除了充分提供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銀彈外,也同時扮演經營資訊交流轉換的平台角色,甚至主動引薦國際專業經理人,參與協助體質優良的挹注企業作出完整佈局以利蓬勃發展,充分領略與傳承出英國銀行家與企業家的美好互動經驗。此外,在自身經營規模的版圖擴張上,也十分低調而有效率地持續展開國際級「併購策略」。在歷經長達五十年的銀行同業收購旅程之後,香港金融業的勢力版圖顯然已經建立起跨足全球商業領域的聯結通路,十分輕易地就能發揮洲際範疇內的整合影響力。特別的是,在「併購策略」上,除了謹慎精明地評估收買價位低點外,在收購後的「認真整合」上,也是竭盡所能地做到滴水不漏的綿密程度。簡單來說,「精於收購」與「善於整合」,正是香港金融產業問鼎縱橫全球商界的兩把刷子。當然,風格獨具的「全球性在地策略」整合路線,讓散居各地的子集團與經營總部之間,既能具備「異中求同」的齊一水準,也能充分享有「因地制宜」的靈活彈性,其間的運作紐帶,就在於擁有時時進駐輪調各地的國際級中階管理專業人才網絡。一旦收購了某種類型的金融子公司,就會派出業務專家前往協助重整。這些人才除了擁有各自擅長的專業領域外,更是精通深明集團總部所需的作業模式與品質要求,能夠迅速而精準地組架建構出一套加強聯繫的全球作業網絡,讓總部決策迅速下達貫徹各地分行,同時也使各地的資訊情報完整上傳匯集到總部資料庫中,形成首尾相應的企業神經組織脈絡。經由全球資料庫的建立與拓展,讓香港金融集團在動用偌大的「錢潮」與「人脈」資源挹注優良企業發展時,能夠有著更加正確無誤的眼光判斷。因此,國際級投資家的獨到眼光與廣闊思維,正是香港企業經濟體持續競逐世界商戰的歷史籌碼。
反觀大陸,這一塊勞力密集與腹地深廣的新興內需市場,機會湧現卻也危險四伏。目前的大陸市場,顯然正處於一個贏家快速竄起而輸者遍佈屍骸的殺戮戰場。尤其在歷經了近年來內銷市場血流成河的價格掠奪戰之後,許多資金口袋不深或競爭體質不佳的企業組織紛紛中箭倒地,還沒來得及拔刀挺進贏者圈之前,就殘酷無情地消失淹沒在龐大脫序的市場競爭浪潮之中。根據調查統計,身在內地競逐的資本企業,無論是本地或外資,每七家就有一家會在一年內慘遭淘汰出局,大陸企業生存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到四年,儼然形成一幅慘烈想像的企業興亡交替實錄。會造成這樣的原因,跟大陸消費市場不夠成熟穩定以及企業經營行銷慣用價格掠奪戰略手法息息相關。在大陸,祇要產品具有普及率,就能輕易集資勝出。所以,採用低價行銷策略,對於內地消費者在產品品質辨識度與需求度皆不高的現階段來說,顯然是最為立竿見影的奇襲戰術。儘管價格戰並非商業市場惟一的競爭手段,卻無可避免地成為大陸內地企業使用頻繁的搏殺利器。由於慕名「世界市場」所肇致的全球資金瘋狂湧入,盲目引進各式投資專案所造成的瞬間飽和超產,庫存積壓嚴重的結果,企業組織為求立即獲利套現而相繼混亂發動越演越烈的價格失序大戰,在不斷突破拉低一道又一道的市場價格防線之後,價格戰甚至已經成為內地企業生存遊戲的唯一籌碼。就算賠盡血本,也要把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術操演到底。因為,爭奪內需市場的普及率,是大陸企業生存壯大的終局養分。如果沒有內地廣大消費者的持續支撐,難免就會立即面臨應聲倒地的困境。所以,要在現階段的大陸市場上成功,多半賺的還是機會財,很難真正考慮到企業永續經營所須具備的技術品質與服務綜效。然而,價格爭奪戰所造成的低獲利率後遺症,同時也正是企業高淘汰率的致命殺手。顯然,要從「機會財」轉變成「能耐財」,對岸的大陸市場看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無論如何,「就地製造,就地販賣」的美麗願景,始終都是腹地深廣的大陸內需市場吸引全球投資家與企業家無從忽視與爭相競逐的繽紛籌碼。
二岸三地現階段的整體商業競賽,已經蓄積能量而各擁籌碼,足堪分兵進擊下一個更具規模的國際戰場。臺灣企業歷時悠久所發展出來的佈局思維與管理能耐,勢將無可避免地成為持續爭奪勝戰的優勢利器。時值臺灣經濟產業生態正式跨足金控紀元的當下,香港金融產業的型態特性與專長所在,的確十分值得臺灣金融集團在發展國際規格啟蒙旅程中深思借鏡。畢竟,金融與產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策略夥伴。臺灣經濟的產業製造能耐,已經享譽全球深獲青睞;下一步棋,應該是茁壯深耕金融投資結構的國際化性格與輔助企業成長的技能思維。未來的商業戰鬥格局,除了把握既有現存的產業優勢利基之外,加速推動實現「世界級連結」與「策略性併購」的發展方略,應該是必然行經的一條高速通路。國際化視野的養成與龐大匯粹的資金挹注,在在都牽動著群體產業的發展規模與動向命脈,後援金融產業體質的強弱與否,將會是攸關重大的決定性要素。臺灣經濟的下一個世紀,就看「金融」與「產業」如何相偕茁壯,聯手「登陸」,充分結合吸納二岸三地的經濟屬性與區域特長,再造臺灣企業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奇蹟!這樣的理想願景,正考驗著所有企業家與投資家的營運智慧,且讓我們拭目以待。